天涯海角

My Web Home

Monthly Archives: 1月 2012

研究探清迷幻蘑菇导致幻觉原因

107

迷幻蘑菇

有一种神奇的蘑菇会导致服食者出现各种幻觉,它被称作迷幻蘑菇,英国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已探清了迷幻蘑菇导致幻觉的原因,即迷幻蘑菇含有的一种物质会导致大脑某些部位的活动性减弱,这项发现或许有助治疗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报告说,迷幻蘑菇中含有的致幻物质是“二甲-4-羟色胺磷酸”,研究人员为一些健康志愿者注射了这种物质,同时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他们大脑进行扫描,观察大脑中出现的变化。

a4_57_20_01300000351706123608207683924_gif

二甲基-4-羟色胺磷酸, 又名赛洛西宾(psilocybin,PY), 裸盖菇素、光盖菇素、裸头草碱,

是一种具有神经致幻作用的神经毒素. 其结构属吲哚生物碱类,是色胺衍生物

结果发现,与以前人们猜测这种物质致幻是因为增加了大脑的活动性不同,它减弱了大脑中一些部位的活动性,如内侧前额叶皮层、后带皮层等。这些部位在大脑中起着“连接中枢”的作用,能够协调各个功能部位的感受,研究人员因此认为,这些“连接中枢”活动性的降低,导致了大脑各个功能部位之间信息互相传递的脱节,从而引起各种奇怪的幻觉。

研究人员罗宾·卡哈特-哈里斯说,这项发现还说明或许可以用从迷幻蘑菇中提取出的物质来帮助治疗抑郁症。过去曾有研究发现,许多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相关部位活动性过高,也有一些医生基于经验而使用迷幻蘑菇来帮助治疗抑郁症,但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一直不太清楚,本次研究结果为此提供了支持,说明迷幻蘑菇的药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中毒机理

它首先进入血液循环,再到达神经系统,然后激活5-羟色胺受体,而引起神经兴奋作用。裸盖菇素主要作用于自主神经,引起神经兴奋、致幻,对时间和空间产生错觉,直至出现自我歪曲,妄想和思维分裂等症状,严重的出现心动过速,瞳孔放大,排尿困难,但一般不会危及生命。根据临床表现,裸盖菇素中毒是通过刺激自主神经系统而抑制运动神经系统引起的。

赛洛西宾 – 中毒症状

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口服20——30分钟开始,持续10——15分钟,开始出现植物性神经紊乱。
第二阶段是神经病症状高峰阶段。此期间感觉比较强烈,出现人格解体,现实感丧失,时空感改变,身体失重等。感觉变化主要包括视觉干扰,如明亮而温暖的色彩,特别是红色和绿色,躯体感觉如头脑眩晕,精神沮丧并伴有焦虑、不安,对外还有时间反应迟钝、注意力分散、自发而毫无顺序的回忆起比较遥远的经历。
在最后一个阶段精神症状逐渐消失,而植物性神经干扰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此期间会伴随有无精打采,极度的筋疲力尽和精神上的颓废状态。此外,在感觉高峰期还会出现偏头痛、反射亢进、抽搐、耳鸣和感觉异常。类交感神经作用效应包括心动过速,高血压、瞳孔放大,还可引起恶心、腹痛。
由于裸盖菇素对交感神经起刺激作用,它能引起体温升高、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延长病症的时间如幻觉重现,严重者出现妄想综合症。

科学家发现毛毛虫会吹口哨吓退掠食鸟类

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毛毛虫可以吹口哨,发出吱吱尖叫,让掠食者鸟类望而却步。

img20120113275384050

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毛毛虫可以吹口哨,发出吱吱尖叫,让掠食者鸟类望而却步

毛毛虫并不能皱褶嘴唇吹口哨,因为它们并没有嘴唇,代替这一功能的是吹动身体两侧的通气孔。100多年前,科学家们就知道一些毛毛虫可以产生咔嚓声或者啸啸的噪音。然而,直到近期研究人员才开始用实验手段调查这些噪音是如何发出的,以及它们具有何种作用。

加拿大渥太华市卡尔顿大学神经行为研究专家杰恩-亚克(Jayne Yack)显示,丝蛾毛毛虫(学名为:Antheraea polyphemus)通过猛咬下颚产生咔嚓声。目前,她和同事们首次揭示胡桃毛毛虫(学名为:Amorpha juglandis)可从两侧发出短鸣。

使用高速摄像仪器,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毛毛虫在“吹口哨”时,有意地将头部向后缩,压缩身体两侧的通气孔。不同于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昆虫不会使用口腔进行呼吸,而是使用身体两侧的通气孔(spiracles)进行呼吸。科学家发现毛毛虫通过压迫通气孔中的气体产生口哨,从而产生啸啸的噪音。

卡尔顿大学研究员为了证实他们的观点,轻轻地将乳胶涂在毛毛虫两侧的8对通气孔,在捕捉幼体毛毛虫时,有序地揭开每对通气孔。研究结果显示,啸啸噪音是从这8对通气孔中传出来,每对通气孔产生的啸声可持续4秒,其声音频率可使鸟类和人类听到,并覆盖超声波段。

丝蛾毛毛虫发出的咔嚓声可以警告掠食者,告诫它们自己是令人讨厌的食物,但胡桃毛毛虫发出的短鸣却意味着什么呢?为了揭示其中的奥秘,亚克在加拿大皇后大学研究人员的协助下研究了黄莺(学名为:Dendroica petechia),这种鸟类经常吞食毛毛虫,并生活在胡桃毛毛虫栖息的区域。

在研究实验中,科学家将胡桃毛毛虫放在黄莺笼子旁的树枝上,并耐心地拍摄期间发生的状况。令他们吃惊的是,当黄莺试图展开攻击时,毛毛虫发生的“口哨”使黄莺退缩畏惧,单足回跳或者快速飞离。在观测的一段时间内,黄莺展开了两次攻击,却均被吓退,而毛毛虫毫无损伤。

亚克说:“黄莺被突如其来的毛毛虫噪音所震惊,这些噪音或许不能说明胡桃毛毛虫是味道不佳的食物,但鸟儿却显然出现震惊,这是由该声音是预料之外的。”目前,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12月10日出版的《实验生物学》杂志上。

科学家找到能清理大气物质 达到为地球降温效果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月12日报道,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和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联合报告了双自由基CH2OO的潜在功用:这些无形的化学中间产物,是针对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强效氧化剂,能够自然地清理大气,达到为地球降温的效果。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尽管早在20世纪50年代鲁道夫·克莱格依就对CH2OO的存在做出了假设,但直到现在它们才被探测出来。在桑迪亚国家实验室设计的独特装置的支持下,对于CH2OO反应速度的测量成为了可能。借助来自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第三代同步加速器强烈的可调节光,科学家可辨别出多种同质异构的物种(包含同样的原子,但排列组合不同的分子)的形成和消亡。同时,研究人员发现CH2OO的反应速度比最初预想更快,并会加速大气中硫酸盐以及硝酸盐的形成。这些化合物将导致气溶胶的形成,并最终导致云的形成,从而为地球降温。科研人员坚信进一步研究可证实,CH2OO能在气候变化的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

过去100年来,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上升了0.8℃左右,其中三分之二的增幅发生在过去30年。大多数国家一致认为,有必要大幅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并认同未来的全球变暖应局限在2.0℃以下。

研究人员表示,随着CH2OO的发现,将有更多更重要的研究陆续闪现。论文作者之一、曼彻斯特大学的卡尔·珀西瓦尔博士表示:“直到现在,科学家才能借助先进光源对CH2OO进行测量,这也使我们第一次能够量化这种双自由基反应速度的快慢。此次研究对于学界对大气氧化能力的认知有重要影响,对于污染和气候变化也具有深远含义。由于CH2OO的主要来源不依赖阳光,因此这一过程在白天和晚上都能进行。布里斯托大学的达德利·夏克罗斯教授也补充说:“生产CH2OO的主要成分可由植物释放的化学物质所得,因此自然生态系统也将在抑制全球变暖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威威猫原文链接

主要作物千粒重分布

千粒重是以克表示的一千粒种子的重量,它是体现种子大小与饱满程度的一项指标,是检验种子质量和作物考种的内容,也是田间预测产量时的重要依据。一般测定 小粒种子千粒重时是随机数出三个一千粒种子,分别称重,求其平均值。大粒种子可取三个一百粒分别称重,取其平均值,称百粒重。

2769995245826751312

千粒重平均值分布图

1、水稻 千粒重 18-34克,每公斤29400-55000粒。  
2、粳稻 千粒重 25-32克,每公斤 31200-40000粒 。   
3、籼稻 千粒重18-25克,每公斤 40000-55000粒 。   
4、小麦 千粒重 23-58 克,每公斤 17200-43400粒。   
5、玉米 千粒重 180-500 克,每公斤 2000-5560 粒 。   
6、高梁 千粒重 20-34 克,每公斤 29400-50000粒 。   
7、谷子 千粒重 2.2-4.0克,每公斤 250000-454000粒。  
8、大麦 千粒重20-48 克,每公斤 20800-50000 粒。   
9、大豆 千粒重 110-250 克,每公斤 4000-9000 粒。   
10、豌豆 千粒重 110-400 克,每公斤 2600-9000粒。   
11、蚕豆 千粒重 500-900克,每公斤 1120-2000粒。   
12、绿豆 千粒重 30-40克,每公斤 25000-33400 粒 。   
13、棉花 千粒重 80-135 克,每公斤 7400-12600 粒。   
14、花生 小粒种千粒重 300-500 克,每公斤 2000-3400粒。大粒种千粒重800-1400克,每公斤 720-1260粒。   
15、油菜 千粒重 1.4-5.74克,每公斤174000-714000 粒。   
16、向日葵 千粒重 40-200 克,每公斤 5000-25000 粒。   
17、芝麻 千粒重 2-4 克,每公斤250000-500000 粒。   
18、黄麻 千粒重 2-43克,每公斤 333400-500000 粒。   
19、甜菜 千粒重 18-22克,每公斤 45400-55000 粒。

wangyufeng的博客 原文链接

美国诞生首例转基因猴 基因来自6个不同胚胎

201217109481420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月5日报道,美国近日诞生了首例转基因猴,它们的基因来自六个不同的胚胎。

到目前为止,啮齿类动物都是培育转基因动物的首选,因为用灵长类进行试验太过复杂。但是美国俄勒冈州科学家的实验出现突破,创造出转基因猴子。科学家们将来自六个恒河猴早期胚胎的细胞混合在一起,使其成长为一个动物整体,最后诞生的三只健康雄性恒河猴都拥有六个胚胎的基因。

美国俄勒冈州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的舒克拉特·米塔利波夫(Shoukhrat Mitalipov)说:“(不同胚胎的)细胞从未融合,但它们确实待在一起,一起形成组织和器官。”

Chimera monkeys born in US

The world’s first chimeric monkeys have been created in the US, with researchers fusing cells from up to six different embryos.

Until now, rodents have been the primary creatures used to make chimeras, a lab animal produced by combining two or more fertilized eggs or early embryos together.

Scientists have long been able to create “knockout” mice with certain genes deleted in order to study a host of ailments and remedies, including obesity, heart disease, anxiety, diabetes and Parkinson’s disease.

Attempts to do the same with more complicated primates have failed in the past, but scientists in the western US state of Oregon succeeded by altering the method used to make mice.

The breakthrough came when they mixed cells together from very early stage rhesus monkey embryos, in a state known as totipotent, when they are able to give rise to a whole animal as well as the placenta and other life-sustaining tissues.

“Knock-out” mice are typically made by introducing embryonic stem cells that have been cultured in a lab dish into a mouse embryo, but that method failed in monkeys.